来源: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9年08月09日 04 版)
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,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。回首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、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,深入调查研究始终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一件传家宝。
“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,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,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,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。”在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做好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。对领导干部而言,只有深入实际、深入群众、注重实效,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、更好改造主观世界,也才能深入转变工作作风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。
好的调查研究的一大共性,在于“身入”实际、“心至”群众。调查研究是否实事求是、能否促进工作,不在于调研的规模有多大、时间有多长,关键要看调研的实效、看调研结果的运用、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。一场高质量的调查研究,既要“调查”,也要“研究”,通过“身入”实际、“心至”群众,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,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。
身入,才能克服研而不调,避免凌空蹈虚。人民群众中有无穷智慧,基层实践里有万千高招。如果只满足于看材料、听汇报、上网络,凭经验办事、拍脑袋决策,就很难捕捉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,很难应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。正因如此,有些地方负责人将主题教育的课堂搬到基层现场,广泛听取意见、认真检视反思;有的党员干部扑下身子、迈开步子,在车间码头、田间地头蹲点调研……把实际情况调查清楚,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,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,就要这样眼睛向下、脚步向下,问计问需于民。
心至,才能杜绝调而不研,防止形式主义。1961年刘少奇来到湖南调研,诚恳地说:“我是向大家求教的”“希望大家帮助我,向我提供真实情况”。在场的干部群众十分感动,反映的真实情况促使相关政策得到及时调整。把群众当亲人、和群众“坐一条板凳”,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意见,人民群众才会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。反观一些干部在调研中听不到真话、取不到真经,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放下架子、敞开心扉。调查研究远不止于“转转、听听、看看”,只有带着一颗为民之心下去,才能满载百姓期盼、基层经验、群众智慧而归。
成熟的麦穗总低垂着脑袋,浩瀚的大海总敞开着胸怀。无数成功案例说明,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身入心至搞好调查研究,我们一定能察实情、出实招、办实事、求实效,推动各项事业乘风破浪、再创佳绩。